
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孤独症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困难及干预思路
随着孤独症孩子不断成长变化,家长的辅助和支持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升级。
面对孤独症孩子层出不同的问题行为,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帮助孤独症孩子改善他们的核心障碍?
3月23日,香港安安家长沙龙活动在济南安安百花公园校区举行,刘美主任为大家做了公益分享,从孩子发展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特殊支援问题、上普校问题等方面为大家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
刘美主任告诉家长,孤独症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往往会遇到不同的困境,例如:
学前阶段: 注意力不佳、聆听意识低、对人不感兴趣、沟通动机弱、不会说话、声音运用少、认知理解低、情绪调控不佳、感知动作偏差、兴趣狭隘缺乏游玩技巧/自我意识强且敏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差、脱离集体活动、不接受落后于他人、误解伙伴的行为及想法、社交焦虑等。
学龄阶段: 注意力的管理不佳、冲动抑制反应能力弱、情绪调控弱、做事拖拉没有计划性、进阶沟通能力偏弱、游戏方式低幼、缺乏同理心、社交情境的分析能力较弱或缺乏弹性、同伴关系建立不足或维系困难、长时间的聆听与执行能力不足、坐姿歪歪扭扭、执写不美观、阅读理解不好、写作能力差等。
初中阶段: 学业成就低、偏科严重、长久的友谊维系困难、对话技巧不足、想法解读能力弱、对事情的发展预期不足、活动组织与计划能力不足、解难能力不足、难以总结经验、社交思考弱、固执且非常爱面子等。
家长往往容易纠结于孩子的这些外显行为,而没有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如果孤独症孩子的发展像一颗小树,这些外显行为就是小树的枝枝叶叶,而他们的核心问题还是在于他们的‘根茎’——心智理论、执行功能、中央聚合的缺失。”刘美主任说:不同发展阶段的孤独症孩子,核心困难点依旧是心智理论、执行功能、中央聚合能力发展薄弱所致,因此所有教学活动最终目标都是以改善这三方面的能力为主。
作为孩子“脚手架”的家长,也需要针对孤独症的核心障碍,了解和学习与孩子当下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协助技巧。那么,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如何帮助和支援他们呢?刘美主任建议: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家长
一定要做家居结构化(环境安排、程序时间表、个人工作系统)。
一定要给孩子创设独立的舒适区,用于调节情绪或独立玩耍的时间。
一定要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学习的状态、老师授课内容与技巧、便于开展同步的家居干预(并非一模一样搬回家,目标相同即可)。
一定要有每日亲子游戏时间,放开紧绷的弦愉快的互动。
提供优质的语言环境。
思孩子所思,想孩子所想,提供有建设性的信息支持。
闲暇时间要带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引导关注、聆听、思考、参与。
一定要与同住的家人们及时沟通,达成共识,目标一致。
为孩子维系好几个固定的小伙伴。
针对学龄期学生的家长
有必要做家居结构化(时间管理和日程计划、自习时间)。
一定要及时与孩子本人沟通,了解学习的状态、同伴关系、困难情境,有针对性地给与支持。
要保持与老师的规律沟通,了解老师眼中的孩子表现与期望,帮助孩子提升,与帮助老师更理解孩子。
一定要有每日亲子互动沟通时间,走进孩子内心,也通过互动提升孩子的对话技巧。
遇到问题先想孩子的处境,再提供有建设性的语言或技巧支持。
闲暇时间要带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引导关注、聆听、思考、参与。
与孩子共读。
一定要与同住的家人们及时沟通,达成共识,目标一致。
为孩子维系好几个固定的小伙伴。
针对初中同学的家长
有必要做家居结构化(主要是时间管理和日程计划、自习时间)。
一定要及时与孩子本人沟通,了解学习的状态、同伴关系、困难情境、他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给与支持。
要保持与老师的规律沟通,了解老师眼中的孩子表现与期望,帮助孩子提升。
遇到问题先想孩子的处境,再提供有建设性的语言或技巧支持。
带他参与不同的社交场合,增加更多社交经验。
与孩子共读,帮助降低学业压力。
提前引导了解青春期的相关变化,做好心理建设、医疗解决预案(例如性早熟问题)。
了解学生周边的人际生态,防止(软)霸凌出现。
根据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及可能出现的冲突问题,准备孩子在校期间突发事件的预案。
沙龙的最后,来自北京和广州的孤独症孩子家长,也为在场的其他孤独症孩子家长分享了自己的一路走来的经验。
来自广州的睿睿(化名)爸爸告诉大家:睿睿自1岁多发现孤独症就来到安安,目前进步非常明显。从发现孩子患病,一直到现在,睿睿爸爸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伴儿子,他跟其他家长分享到:“孩子发现孤独症后,我们很快就联系到了安安,很幸运,康复的路上没有走弯路。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爱的支持。多看孩子的好的方面,珍惜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并从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里寻找快乐。”
来自北京的晗晗(化名)妈妈,在孩子的康复之路上走了很多弯路,在走遍知名机构、尝试了众多康复方法之后来到了安安。晗晗妈妈一直强调孩子的社会性,并建议其他家长,一定要“看见”孩子,尝试理解他们,直面问题,换位思考。晗晗妈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家长:“一定要有信心。我们的孩子非常专注,他们看待这个世界跟一般人不一样,有异于常人的视角。横向跟其他孩子做一些比较,你就会发现孩子很多闪光点。他们一旦心智能力、社会性等都上去了,一定具备比NT小孩更有竞争力的潜质,最终会得到一个比较幸福的结局!”
“家校共育,‘你’很重要。”只有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才能让孩子的康复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这也是香港安安教育举办本次公益活动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