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心智与大脑,自闭症教育者的必修课




作者:由仲

从业20年了。记得2003年在香港教育大学学习时,何福全教授在讲心智解读第一课时就是从大脑的结构和高级认知神经功能开讲的。那时很纳闷,自闭症教育需要懂得那么多大脑结构和神经学知识吗?不是观察些自闭症孩子的外显行为就可以了吗?这么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心智与大脑确实是每一位自闭症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年头多了,就从南到北接触过无数的自闭症孩子家长,可以用一茬一茬又一茬来形容,但提出的问题永远都停留在孩子那些枝根末节的外显行为上,很少有人知道自闭症的核心障碍就是社交与沟通,更鲜有人想探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信息在大脑中是如何加工的。或许他们的疑问与我当年在香港学习时的疑问是相同的。但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归到自闭症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上,了解心智是如何主导个人行为的?大脑与语言、运动、记忆和思维都有哪些关联?


首先,让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开始:

当有人问你:人类有意识存在吗?相信你的回答是:有啊!

又问:意识在哪?看得到吗?如何测量?

相信你也一定懵圈,不知该如何回应。

是的没错,在电磁波探测及扫描成像技术还相对落后之时,很多类似无法测量但事实存在的事物都被冠以无法看到或无法量化被打入了科研的“冷宫”,直到今天依旧如此。著名科学家施一公说过: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能够看到和测量到的能量形式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我们宇宙空间4%的存在形式,也就说有96%的存在形式你即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其中包括23%的暗物质),但事实上却是客观存在的。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心智就曾因19世纪电磁扫描技术的滞后,被认为意识和心智无法测量,不能研究其自身。也因此被约翰·华生(Johu Watson)所创的“行为主义”学派大肆攻击且被摒弃。


那什么是认知心理学呢?它是研究“心智”的科学。什么是心智呢?其实心智是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如注意、记忆、思维、知觉、语言、推理、决策等等,具体讲就是高级神经的信息加工中心。我们在自闭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三大基础理论(心智解读、执行功能、中央聚合)均来源于此。这只无形的手掌握着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能力,并促使人们采取相对应的行动以实现心中设定的目标。




最早的心智研究者是荷兰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科·唐德斯(Franciscus Donders),他于1868年建立了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但直到1967年“认知心理学”才正式命名。唐德思对个体做出一个决定需要花费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通过测量反应时来量化简单反应时。这个实验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而且揭示了心智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点:心理反应


另外一个测量心智属性的实验是由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设计的,他的研究兴趣是记忆和遗忘,也就是遗忘的时间进程是什么?接下来的威廉·冯特和威廉·詹姆斯以及其他学者都为心智研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为心智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也为近些年重启心智研究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字模型。


1904年约翰·华生对以上各种测量心智的研究表示不满,他认为以上方法无法重复验证,同时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他极度否认以上科学家所使用的内省法,而是独创了一种新的派别,从此行为主义诞生了。他的目标是将心智踢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取而代之的是可以被直接观察的行为。现在看来颇为好笑的思维,但那个时期却真的被接受了。


华生最早的实验是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灵感来自伊凡·巴浦洛夫(Ivan 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这两人和其后代的下场都非常悲惨)。小阿尔伯特是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华生在这个实验中使用了反人性的巨大噪音——每当小白鼠靠近小阿尔伯特时,华生及其助手就让他突然听到一个巨大的而轰鸣的噪音。尽管小阿尔伯特最初是喜欢小白鼠的,但经过小白鼠和噪音的数次同时出现后,小阿尔伯特一看到小白鼠就会迅速地爬走。这与巴浦洛夫将食物和铃声配对呈现,结果导致狗听到铃声时也会分泌唾液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华生想利用这种条件反射来证明,不涉及心智也可以分析行为。在他看来,小阿尔伯特大脑中发生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变化都不重要,他只关注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成对出现时,会如何影响小阿尔伯特的行为——这也是最早“行为分析ABA”的雏形。




在行为主义研究盛行的中期,年轻的B.F.斯金纳(B.F.Skinner)为行为学提供了另外一种研究工具,就是引入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主要关注行为是如何受到积极强化物(食物或某种奖励),或者消极强化物(如电击或其它惩罚)影响的,这使得行为学(ABA)又维持了一段主导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但与之相反,也正是因为1957年斯金纳出版了一本《言语行为》的论著,而被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措辞严厉地对斯金纳这本书从婴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强化或惩罚刺激无关发表了批判,从此使得行为学派日渐没落。


上世纪50-60年代被认为是认知革命的开端,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回归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等等。“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那时的行为主义开始了没落。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也终于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联结开始回归到对人类心智的解读,而数字计算机和电磁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启发了心理学研究沿着大脑信息加工的方式来理解心智。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放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上。因为,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软件在电脑里运作。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的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在电脑中也经常使用。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近些年对大脑的研究。核磁检测与现代医学扫描成像的使用,使更多早期无法测量的心智模型变成实际可观的数据和影像。大脑与认知密不可分,心智也绝非单凭观察行为的外显能够解释清楚。人体感官系统的视、听、触、味、嗅与大脑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更为可喜的是诸多前人所不知的脑部疾病(如自闭症、癫痫、脑萎缩等等)也将得到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由于篇幅所限,而认知心理学又是一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科,它还涉及到大脑与知觉、注意、语言的关系,以及大脑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的分工等等知识,因此请允许我接下来用另外几篇文章来说明——为什么认知心理学是自闭症从业者的必修课?









[ 香港安安总部 山东省残联网站 安安自闭症教育的微博 上海优尼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香港安安国际自闭症教育基金会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 备案序号:鲁ICP备18020221号
投诉及联系电话:0531-88272196